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战国时的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方应 分享 时间: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由于小国的消失,大国间的斗争,已不是争夺对小国的领导权,而是关系到大国本身的存亡。“合纵连横”实施,取代了大国的争霸斗争。

前言

合纵连横是中国古代 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 ,当时诸侯彼此之间互相攻伐、相互抢夺领土和资源,而 合纵策略可以使弱小的诸侯联合起来,以抗衡强大的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国相互对峙。在此背景下,运用合纵策略可以将力量整合起来,从而增强诸侯国的综合实力。

秦国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吞并了不少周围的诸侯国家,并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进行合纵连横可以 阻止秦国的进一步扩张,并保护其他诸侯国家的安全

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经济关系和人民往来,在此基础上利用合纵联盟可以 避免动荡局面对国家和百姓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种政治紧张和军事对抗的情况下,各个诸侯国家选择合纵连横这样一种外交策略, 通过联盟来对抗强敌并保全各自的利益

合纵连横的背景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转折期,其政治格局变化与齐、楚、燕、赵、魏、秦 “六国”的出现和崛起 密切相关。

在此前期之前的春秋时代, 诸侯之间相互保持着一种君臣关系 ,周王作为天子,以礼法来统辖天下百姓。但随着周朝的衰弱,这种集权政治越来越无力维持,并逐渐演变成分封地方实力的支离破碎状态。

最终,春秋时代演变成战国时期,使得州牧、守卫和将军的地位不断提高,对中央政府影响逐渐扩大, 国家形态更趋向于分裂和分立

战国五霸(晋、齐、楚、燕、韩)之一的晋国曾在当时的周室担任辅仁主旨称号,如以司马家、三桓等世家势力 掌控境内政治

齐国开始强悍的扩张理念,调兵遣将;楚国在 合肥之战后逐渐强盛 起来,并得到了三百年的文化和军事优势。

燕国奉行 内部改革以驯服百姓 ,同样实行一定程度上的 中央管理

韩国则主要集中于 道德经济学 方面,也是文化与制度变化启蒙担当。以上诸侯国家各有特色并为当时的政治格局带来了影响和贡献。

除此之外,在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知名的 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如孟子、墨子、韩非、李斯、吕不韦等人,同时也 涌现大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为 秦灭六国和统一中国 的实现埋下了基础。

合纵连横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合纵原则和连横策略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手段。

合纵 ,即 联合各个诸侯国家来对抗强敌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家相互争斗,分散了兵力,不能有效地对抗强大的秦国。因此,赵国提出要各个诸侯国家 共同出兵,形成一个联盟,一起对抗秦国

连横 ,即利用 纵横家的思想 ,采取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赵国的连横策略依靠察觉秦国矛盾之处,不断给秦国各崛起势力加以运作支持,使得秦国内部陷入困境而分裂。

同时,在各个诸侯国家之间,赵国也取得了一些缓和的地位,进行安抚和联络。

合纵和连横的含义都是 通过整合资源、建立联盟并减少内部的冲突 ,来增加自身的综合实力,抵御强敌并保护各自的利益。

这种战略思想不仅在赵国被广泛使用,它也成为历史上许多国家的一种 外交政策和战略思想

一些诸侯国家为对抗强大的秦国而联合起来。以下是一些著名的 合纵联盟例子 :

邹鲁联盟(田和之乱) :

公元前685年,当时的鲁国和邹国会盟并缔结了邹鲁联盟,又称为 盟津之盟 。该联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对抗其他邻近的国家,保护各自的利益 。在这个联盟中,鲁国的地位较高,并向邹国提供军事和财政援助。

不过,后来鲁国推行改革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邹国感到不满,并联合其他的国家向鲁国发起进攻。公元前655年, 鲁军最终击败了联合军,维持了鲁国在联盟中的领导地位

邹鲁联盟是春秋时期一次具有 典型意义的地缘政治联盟 ,反映了当时诸侯国相互关系的模式,也证明了联盟国家凝聚力和表现出的战略优势。

氾胡共游、仇鲁会盟(齐威王) :

公元前678年,齐国威王邀请毛遂等人与氾胡(邻近齐国北方的匈奴部落)一起游览,以展示其政治权威。此次活动被视为华夏文明与少数民族之间交流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反映了当时 齐国周边地区政治、军事、文化交流的格局

而关于 仇鲁会盟 ,它发生在公元前685年左右,当时鲁国和邹国因领土争端而不断发生武装冲突,最终被其他国家所利用,导致两国处于非常被动和危险的境地。

在这个背景下,战争愈演愈烈,威胁到了周围各国。 齐国威王发出邀请,聚集众多诸侯国家来开会,解决这个问题 。会谈成功,缔结了“仇鲭之盟”,即 仇鲁合作对齐国进行反击,防止齐国扩张

这两个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中央政府失去统治能力的状况下, 各诸侯国家进行交流、互相结盟来保护自身利益的历史现象 ,是我国古代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联盟(方、赵、魏) :

三国联盟是指方国、赵国和魏国三个国家之间缔结的一个政治联盟。

这个联盟主要是为了 应对秦国的侵略 而形成的。当时,秦国正在崛起,并不断向周边的小国扩张势力。在这种情况下, 方、赵、魏三国感到了威胁,并开始展开合作

根据史书《史记》的记载,公元前295年,三国联军在桂陵(今山东省平度市)击败了秦军,从而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 由于三国内部存在不同的利益和矛盾,联盟很快就 解体 了 。

尽管三国联盟效果不佳,但它仍然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反抗强权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标志着在那个时代,诸侯国在面对外敌时 团结一致 的意识逐渐加强,为后来各类联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上联盟的形成都是 基于迫切需要 ,并 注重各方面利益的协调 。尽管每一次联盟的利益关系有所不同,但其本意都在 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分裂并提高整体势力,来对抗外敌的威胁

战国时期的 纵横家 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鬼谷子和申不害。他们提出 “以智取胜” 的观点,认为应该 采用智谋、欺骗、间谍等手段来实现国家利益 。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纵横家也提出了很多有影响的具体策略。以下是一些著名的 战国纵横策略

“无中生有” :这个策略是指 虚假宣传,让敌人产生恐惧和动摇 。如赵国在打 长平之战 时,诈称在遗失秦国的侦察报告里发现对方兵力弱于自己,从而让秦军产生了犹豫和被动心理。

“围魏救赵”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一种外交策略,意为 用同类势力来牵制敌人 ,借重盟友之力从而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它的主要思路是: 在同类势力中找寻共同利益,形成联盟 ,针对强敌采取盟友分担压力、搭便车抽头、削弱其实力等方式, 切断敌人的战斗力和发展基础 。其中,“魏”指的是秦朝的一个附庸国——魏国,“赵”指为了困扰秦国而与魏国合作的赵国。

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围魏救赵”事件,便是公元前344年至343年间, 赵国和燕国联手进攻魏国甚至用自己国家权力相助赵国 。拜此联盟效果卓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三国在趁秦军未即将出兵之前,分别收复失地并迫使秦穆公刚发动扶苏之乱以转移众怒。

“围魏救赵”的成功实践表明,针对强大的敌人,通过同类势力的联合和共同斗争,既能够削弱敌人的力量,又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地盘。这种策略对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各种重大联盟事件也有着一定启示意义, 被誉为是一项成功的外交战略

“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提出的一种策略,其核心思想是 善于利用外部环境、顺应事物发展趋势 ,并通过恰当的调整自身行动,达到自己的目标。

具体来说,在政治历程中,采用这种策略的立足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深入了解目标方的历史文化、社会地位和军事力量分布等情况及其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其二,在了解了敌方的信息后, 寻找事物发展方向和变化周期,利用借势形成合理应对措施

一些代表性的例子包括:

张仪建议韩信 ,率领大军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时,快速减少被攻打的城镇数量,而在更加重要的中阳城集中兵力,很好地应用了顺水推舟的策略。

为燕国设计“空城计” ,提出让燕国主城空置,让虎视眈眈的秦军收复南关等无关紧要的城市后再由燕国反击,将 趁虚而入 的秦国锁在城里,最终 逼出缴械至死的敌军

通过采用整合外部环境和利用时势变化之策略,可以帮助纵横家大幅度 提升战争胜率及官场成功率 ,并为后来诸多曲折求存的政治家们提供了不少理论依据。这个策略是指 借助局势趋势,发挥自身的优势

纵横家提倡 诡谲变幻 ,战胜敌人不单靠坚强的军事力量,更要 依靠智慧和机智 的应用。

合纵连横的影响

在该策略的提倡下,一些国家建立了联盟,例如 “合纵七雄” 就是其中之一。该联盟通过加强军事合作和相互支持,成功地抵御了秦国的侵略,并且让各个联盟国家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合纵连横的应用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加强了诸国之间的联系 :通过签定条约、实行互相扶助等方式,团结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为各自国家的利益 树立了一个有效的防线 ,避免了被邻国侵略的风险。

改变了战争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联盟意识引领下,大规模、综合性的协作模式成为常态,人们更加重视 政治智慧、流程设计及组织管理、士气鼓舞 等辅助因素,这对于政治、军事和其他领域的管理创新也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 :联盟成员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及平等贸易互惠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不断深化对彼此战略互助的理解,也 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

合纵连横对战国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推动了战略和外交学科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来源于其 倡导的合作共赢思路 ,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共好的需求。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