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谁是朱元璋的第一谋臣(朱元璋的军师是谁)

方应 分享 时间:

众所周知,朱元璋有三个著名谋士朱升,李善长,刘伯温。

他们虽然不比徐达,常遇春这些武将一样,冲锋陷阵,刀口舔血那样攻城略地,但是他们屡出奇谋,在朱元璋以弱胜强的创业过程中功劳中功勋同样显著。但是这三位谁才是朱元璋的首席谋士呢?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在准备攻打婺源时,遇见了他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重量级谋臣,朱元璋听闻此间有大儒朱升,曾是元朝的进士,本人很有才学,于是亲自微服私访,亲临朱升家中拜访,颇有点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访诸葛的味道。

朱升见朱元璋平易近人,对自己礼遇有加,于是献上了历史上著名的九字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千万不要小瞧这九个字,对于当时还是率领一帮乌合之众,只知道猛打猛冲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让朱元璋开始了从农民军到正规军的默默转变。

历史无数次的证明,一支农民军如果没有正确的战略方针的指导,只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打乱撞,终难成大器。可见这九个字的分量,而在后世中,这九个字获得的评价也非常高,连伟人都给予“九字国策定江山”的评价。

从此以后,朱升就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出谋划策,在很多战役中都立下不小的功劳,当然最著名的还是他的九字战略。

然后聪明的朱升也是第一个看出朱元璋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刻薄寡恩的领导。天下初定以后,朱升就第一个提出了告老还乡,离开了朱元璋,还顺手拿了个免死金牌,当然那玩意儿并没什么卵用。

与朱升相反的是,李善长是自己主动来投靠朱元璋的。李善长是滁州本地人,朱元璋平定滁州后,李善长前来主动投靠,朱元璋听说了李善长在本地的才名,知道他是个有才的人,于是将他留下来当自己的贴身谋士兼讲课老师。

朱元璋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经常让自己身边的读书人给自己日讲,虽然在征战中,但是日讲也从未停止,有一次日讲时,朱元璋问李善长:“天下大乱已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平定?”

李善长从容回答到:“昔日秦末,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不断,汉高祖刘邦只用了五年就平定了天下,只要您学习汉高祖刘邦,天下很快就会平定的”。朱

元璋听了非常感兴趣,于是从此学习刘邦很多安民治乱的政策和做法,在学习刘邦的过程中,朱元璋自己也非常自得,“自古布衣而有天下者,唯高祖与吾尔!”

而李善长的角色更加类似于刘邦身边的萧何,负责为朱元璋提供后勤支持和行政管理,使得朱元璋在前方征战没有后顾之忧。这些繁琐的后勤工作,并没有降低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因为聪明的老朱深知,如果没有李善长这个后方大管家,自己就会像其他农民起义军一样,打到哪祸害到哪,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和物资,毫无章法,也不可能安抚百姓,使得众望所归。

李善长不仅擅长政务,也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朱元璋刚打下和阳,让李善长镇守此地,自己带着大部队出征,结果元军大举进攻和阳,李善长镇定指挥,用计击败围攻和阳的元军,保住了和阳这个朱元璋刚打下的根据地。

建国后,李善长作为大明第一功臣,被封为韩国公,左丞相,又尽心尽力辅佐了朱元璋十几年才退休。但他最终也没能逃过李善长的屠刀,死于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惟庸案。

朱升,李善长虽然非常有才华,但是论起知名度,跟刘伯温可不是一个层次的。刘伯温的大名在我们国家可谓妇孺皆知,能与之齐名的,也就是诸葛孔明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他们两个已经成为了智慧的化身。

朱元璋对于刘伯温也是十分欣赏,“吾之子房也”,这个恐怕是最高的评价了。我们且不论刘伯温在大小战役中给朱元璋提供的建议,只说他提出的三个影响最大的谋略:

1:离开小明王,自己独树一帜,独立发展;

2:以大明为国号,招揽人心;

3:一定要避免两线作战(陈友谅和张士诚),要各个击破,尤其要先打陈友谅,因为陈友谅野心极大,手段极黑,是不能苟和的。而张士诚则目光短浅,难成大患。

要说朱元璋真是个好学生,不仅全盘采纳了老师刘伯温的建议,还在老师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得刘伯温的建议得到更加合理的实施。朱元璋不仅用大明的国号来招揽人心,而且还犯险救出小明王,将小明王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狭天子已令诸侯。

在对待陈友谅和张士诚的问题上,朱元璋也和刘伯温出奇的一致,一定要先打“器小而无远见,志骄而好生事”的陈友谅,终在鄱阳湖以弱胜强,一举歼灭了强大的陈友谅,也为自己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再好的建议也要有人采纳,再好的千里马也需要伯乐,而朱元璋和刘伯温就好像汉朝的刘邦和张良一样,一个善提建议,一个善于采纳和发扬,是一对伟大的君臣组合。

建国后,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态度就比较暧昧了,既欣赏他的才华,又害怕他的智慧,只给他封了一个三等伯爵,但是让他担任负责督查百官的监察御史,可见老朱对刘伯温还是从心底里比较信任的。但是聪明如刘伯温,也没能善终,最终死于朱元璋让胡惟庸赐予的药。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