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什么情况下用足下(足下的意思是什么)

方应 分享 时间:

足下是一个词语,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如大将军足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来历:春秋时代,晋国的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导致太子申生自杀,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与夷吾则.

古代书信及当今港澳台、海外华人的书信中,常常用到“足下”一词,它究竟是什么含义呢?与脚有什么关系?

足下,从其本义看,就是“脚底下”的意思。如老子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意思是说刘兰芝脚下穿着丝鞋,头上戴着嵌有玳瑁等名贵宝石的头饰),说的都是“脚底下”。足下的本义何时发生演变?据南朝刘宋时期刘敬叔编著的《异苑》记载,此词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密切相关。

当时晋国内乱,晋献公之子重耳被迫逃亡在外,他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甚至到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地步。一次,重耳饿的几乎晕过去了,随行的大臣介之推忍痛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熬成肉羹,给重耳服下,才保住其性命。

重耳流亡19年后,回晋国做了国君,犒赏了与他一起流亡的随从,不知什么原因却遗忘了介之推,而介之推既不向国君讨赏也不邀功,悄悄和老母亲隐居在了绵山(在今山西介休境内)。

这天,重耳猛然想起介之推割肉救己之事,这才记起没有给他封赏,心中十分愧疚,经过一番打听,才知道他已去了绵山。于是就亲自跑去请介之推出山做官,但介之推与老母亲藏匿起来,就是不见重耳。

无奈之下,重耳命人放火烧山,想逼介之推下山。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之推背着老母亲烧死在柳树之下。重耳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后悔的掉了眼泪,命人厚葬了介之推母子,并砍下柳树枝杆,做了双木屐穿上,每当想起介之推,他都俯首拍着双膝,对着木屐叹道:“悲乎,足下,悲乎,足下!”情真意切,听来感人。

《异苑》本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但是,重耳“足下”的故事却很感人。于是将其引申开来,将“足下”一词变用于交往,成为下级对上级的尊称或同辈之间的互称。但有人认为这一说法不正确,“足下”一词古已有之。

如:乐毅《报燕惠王书》云:“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此处为下级称呼上级的尊称。裴骃注解《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引用蔡邕的话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

指出这些称呼都是敬称;又如司马迁《报任安书》首句四字即直称任安为“少卿足下”,可见秦汉时期同辈之间称“足下”已很普遍了,至魏晋时期,朋友互称足下更为寻常。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云:“足下昔称吾于颖川,吾常谓之知言。”如此看米,"足下”作为朋发之间的谦称,早在《异苑》作者之前就已普遍便用,以至成了书信不可或缺的敬词,是否真的与重耳的“足下”有关,还真不一定呢!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