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小麦何时传入中国(小麦在中国的传播之谜)

方应 分享 时间:
摘要:小麦传入中亚地区的时间大约在距今7000年左右。之后,大约在距今4000到4500年间,小麦经中亚地区传入中国。现在,我国出土的早期小麦遗存考古遗址大约有三四十处。

在中国传统的“五谷”中,唯有小麦的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起源于西亚的“新月沃地”。

那么,起源于西亚的小麦是在何时、沿着什么样的路径翻山越岭来到中国的呢?这是考古学家和农业史学家一直在探索的千古之谜。

考古发现,小麦传入中亚地区的时间大约在距今7000年左右。之后,大约在距今4000到4500年间,小麦经中亚地区传入中国。现在,我国出土的早期小麦遗存考古遗址大约有三四十处。

据考古学家对目前已经掌握的200多个小麦年代数据进行年代测定,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即年代最早的五六个数据全部出土于我国最东边胶东半岛上,大概距今4500年左右,而在中国西部如新疆楼兰、甘肃河西走廊、陕西宝鸡等地发现的小麦遗存,则要比胶东半岛晚500年左右。

既然小麦起源于西亚,然后经中亚传入中国。那么,它肯定是从西往东传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为何最东边的胶东半岛出土的小麦遗存的年代反而最早?

专家认为,辽阔的欧亚大草原一马平川,青铜文化随着游牧部落的脚步穿梭在这片草原带上,他们所经过的这条路被后世史家称作“青铜之路”,是他们带来了小麦。

他们沿着这条路来到河北省东部的黄河古道边,穿过太行山东麓的一条狭长通道,自北向南一路来到了胶东半岛。

近年来,在福建的沿海地区也出土了早期的小麦,测定年代为距今4000年前后。这不免让人费解。其实,这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推测:小麦很可能是从印度河流域出发,沿着海岸线通过东南亚进入我国的南海,然后到达东海岸,继续北上来到胶东半岛。

此外,河西走廊也发现大量距今4000年前后的小麦遗存。那么小麦也完全可能穿过河西走廊的戈壁通道,也就是后来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你脑海中是不是又有一个疑问,既然小麦在距今7000年就传到了中亚,但随后却并没有继续向东传播,直到滞后了几千年,在距今4000到4500年才继续向东来到了中国,这又是为什么呢?

影响植物生长最重要的是环境因素。小麦起源地的西亚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多雨。而中国处在东亚季风区,这里和地中海气候区正好相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尤其在中国最干燥的季节是春天,所以起源于中国的大部分农作物品种都是秋熟作物,因为它必须要避开冬天和春天这两个干燥季节,所以一般都是春季播种,然后到了夏季降雨的时候正好是它拔节抽穗的时候,秋高气爽不下雨了,刚好成熟收割。

而小麦是天生的夏熟作物,因为它是地中海气候区起源的,冬季播种,春季发芽抽穗,夏季成熟。小麦最需要水的时候是冬末春初,西亚正好在这个季节下雨;它最不需要水的时候是夏天,西亚炎热干燥,有利于小麦的成熟和收获。

也就是说,小麦传入中国,在气候上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这也是它到了中亚以后没有继续向东传的主要原因。

因此,小麦要想真正传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它必须伴随着一系列生产技术的适应完善,尤其是需要有比较完备的灌溉系统和技术,才能保证小麦在抽穗灌浆的时候能有充分的水源提供。

毋庸置疑的是,不管小麦最先到了哪里,人们对它的认识与适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为我们吃惯了粟和稻,起初像做粟米饭和稻米饭一样,把麦粒放进陶罐中炊煮,把它放进蒸器中蒸煮,然而不论哪种煮法,小麦那难以咀嚼又黏糊糊的口感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更何况这么整粒地吃下去肠胃也并不舒服。

当然,我们智慧的先祖也曾尝试进行过改良,他们将麦粒碾成碎屑再放进炊器蒸煮,口感依旧不能让人满意。无奈,在当时小麦只能被列入劣等粮食之列了。只有食不果腹的贫民才把小麦作为主食口粮。

小麦可以为人所接纳的很大优势在于其冬种夏收的植物特性。它可以与粟轮作,在金秋的收获之后不致使田地闲置;它可以在厚厚的雪层下保存好自己的勃勃生机,可解人们青黄不接时的饥荒。

也正是看到了小麦的这种优势,西汉大儒董仲舒才建议皇帝召见大司农,命令关中百姓种植小麦。

随着关中平原上的麦浪滚滚,小麦养育的人口越来越繁盛。到了唐代,麦子的种植区域再次扩大,甚至在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种植,麦子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征收对象。唐人在提到粮食作物时往往以“粟、麦”排列,说明麦的地位已仅次于粟。

而真正让小麦发扬光大的是磨面技术的发展。小麦起源地的主要加工方式是烘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烤”,比如在古埃及发现了很多早期制作面包的遗迹和遗物。

尤其是不久以前有一支考古队在古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周边发现了一大片早期修筑金字塔的劳工们的居住区,在居住区发现了很多专门烤制面包的尖底陶盆。说明当时面包坊之繁盛。遗憾的是这种面包加工技术并没有随着小麦一起传入中国。

只有等到磨面新技术发明之后,磨面效率大大提高,小麦才真正被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所接受,成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并且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成为我们饭桌上的主食品种。

人们不再食用整粒麦饭,而是以粉面的面目出现,创造出馒头、包子、面条等各种各样的面食制品。所以,小麦发展的契机得益于“圆盘石磨”的发明。

中国古代磨面技术先后经过了人工磨、畜力磨和水力磨等阶段,唐朝的水磨坊已是遍地开花。西方人的风车带动着石磨更高效率地研磨面粉。

当然,他们也用到了水车。人类的智慧从来都是相通的,就像人类最初都自觉地使用臼齿磨碎麦粒一样。智慧在发展,磨面技术在进步,加速了小麦在全球推广种植,人们对面粉的需求量持续增长。

从古至今,小麦以它变化的品类和不变的承诺成就了人们最日常的生活需求,这是小麦对人类的馈赠。

你看那名目繁多的面店食堂,鳞次栉比的糕点店铺,无不是依托小麦的神奇变身。小麦充实了人们的饭碗,承载着一路的繁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已成为称霸天下的王者。

>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