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现在需要把戒尺还给老师吗(戒尺的象征与意义是什么)

方应 分享 时间:

戒尺的发放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体罚学生,而是用来警示和教育学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看似简单的棍子,一旦落在学生身上往往会引发不小的舆论热点,部分教育部门为了尽快平息舆论,往往会遵循从快从重的处理原则,不问事情起因和情节严重程度,对涉事教师一律开除、停职和给以处分了事。

惩戒和体罚看似有差别,其间的度很难把握。

1、把戒尺还给老师,有多少老师敢用

惩戒教育,历来是教育领域颇为热门的话题,部分教师因惩戒学生不当而招致相关部门的处理,引发不少公众的争议。

为此教育部于2021年3月发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定,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了明确规定,“把戒尺还给老师”的呼声再次响起。

值得关注的是,有学校将这一呼声变成了现实。

近日,有网友爆料,安徽省霍邱一中在开学典礼上,竟然给每位班主任发放了一把戒尺,并举行了隆重的发放仪式,目的是让学生做到“心有戒尺,行有所止”,引发不少网友的热议。

然而戒尺的发放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体罚学生,而是用来警示和教育学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看似简单的棍子,一旦落在学生身上往往会引发不小的舆论热点。

部分教育部门为了尽快平息舆论,往往会遵循从快从重的处理原则,不问事情起因和情节严重程度,对涉事教师一律开除、停职和给以处分了事。

看似很快解决了问题,实则却掩盖了其深层次的矛盾,助长了某些学生违纪的底气,也寒了其他老师的心,造成部分佛系教师的出现。

因此,在笔者看来,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人,自律自觉的孩子终归是极少数,多数得靠管束,必要时甚至要实施适当的惩戒,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但惩戒学生需要有度,需要按照《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规定,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让教师招致相应处罚,得不偿失。

没出问题之前,惩戒与体罚有明显区别,一旦出问题,任何惩戒都可以被说成是变相体罚,或伤害学生自尊。

看似教师有惩戒犯错学生的权力,但是现实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很难将惩戒落在实处,让少数犯错学生肆无忌惮,也是部分教师选择佛系教书的一个原因。

2、必须面对的现实

以往家里孩子很多,基于改变命运的想法,家长对老师具有天然的信任和支持,觉得老师体罚学生天经地义,是为了孩子好,也不会想着追究老师的责任。

如今,物质条件丰富、学历贬值,家长对命运改变也没有太强烈的要求,再加之独生子女的现实,使得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合法权益。

一旦出现惩戒过当或体罚事件,很容易引发师生冲突、家校冲突。

稍有不顺,家长就从家里杀到学校大闹一番,最终收场基本都是学校妥协赔钱,老师赔礼道歉,学生继续闹腾。

以往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窄,主要依托于老师的知识传授,学生对老师会有天然的敬畏感。

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宽,无形之中会消解教师的权威感和敬畏感,要求平等对话的权利,个人维权意识增强。

一旦遇到教师体罚行为会出现还手的现象,甚至会由此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给教育教学带来更多的难题。

从教师可以体罚到教师依法惩戒,从师生尊卑有序到师生平等对话,在增加教育管理难度的同时,是时代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

所以,惩戒教育不提也罢,还是一门心思研究不用惩戒也能教育好的办法吧。

想得出来并加以运用,不是专家就是优秀教师,倘若想不出来,安安分分教书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体罚学生的念头,千万不要有。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