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明朝靖难之役的过程(朱棣靖难之役是什么意思)

方应 分享 时间: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濒临险境,但是政府军顾忌朱允炆的旨意,投鼠忌器,将士们惧怕战后反攻倒算,既不敢伤害朱棣,又难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使得朱棣多次化险为夷。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自古以来王爷,藩王造反都没有成功的,西汉有刘濞的“七王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唐朝的李敬业拥戴李显的造反,明朝的宁王朱宸濠之乱,清朝的三藩之乱等等。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王爷们虽然起点很高,造反之初虽然兵强马壮,准备充分。

但是面对庞大的国家机器,根基深厚,以及政治上合法的中央朝廷,其战争潜力,合法性,政治号召力,调集资源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实力都显得略输一筹,捉襟见肘了。

时间一长,自然也就必败无疑。但是,也有例外,永乐大帝朱棣是唯一的例子。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最终以燕王朱棣成功地攻破建文帝都城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称帝而告终。

自古以来王爷造反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了,为何单单只有朱棣能够逆势成功呢?

朱棣有优势的货币政策

朱元璋赶跑元顺帝,建立明朝后,大量发行大明宝钞作为政府及民间的法定货币。但是这种货币贬值很快,不仅民间不承认,甚至政府公务员都不愿意领这种货币作为薪水。

而这种情况,在燕王朱棣的山西东部河北西部管辖范围内,却是个例外。

北平是元朝故都,这里历来都以铜钱、白银作为主要交易媒介,元顺帝逃跑后蒙古人还常来做生意,在这里,大家只认识铜钱、白银等金属货币,不承认不值钱的大明宝钞。

朱棣本身无力发行纸钞,并且对这种情况听之任之。为了得到真金白银,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来北平做生意,很快让北平成为一个全国商品集散中心。

朱棣也无意中有个一个强大的货币体系,就是以金属货币为主。一个金属货币坚挺的朱棣政治集团VS一个不断贬值的纸币体系的建文帝政治集团

就这样,天下人的民心慢慢向朱棣集团靠拢。

燕王朱棣的军队久经沙场,而建文帝却无人可用

燕王的封地处于北方与蒙古交界的前线,常年处于防御瓦剌,鞑靼等部落的状态。在与外敌多年作战厮杀,长年累月的军旅生涯中,造就了燕王的一只虎狼之师。

作战经验丰富,杀敌技巧娴熟,起兵时虽然人数不多,只有十万,但是无不以一当十,人数反而越打越多,后来又有朵颜三卫这只蒙古雇佣军加入,军力更加如虎添翼。

反观建文帝这边,由于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建文帝无法驾驭功勋集团,所以大肆屠戮功臣,只要有能力造反,有能力威胁朱家王朝统治的大臣都列入黑名单,最后将能征善战的将领谋士杀得一干二净。

等到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时,居然找不到一个可以运筹帷幄,统领全局的军事将领出来。

不得已启用没什么本事的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但耿炳文很快一败涂地并畏罪自杀;接下来,建文帝又病急乱投医,任命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结果这个猪队友不堪重用。

50万大军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一败再败,并且在后来朱棣进攻南京金川门时当了二五仔,主动开门投降,致使南京陷落。

在李景隆的50万大军战败后,建文帝又任命了盛庸等人,但都是望风披靡、溃不成军。

燕王的策略有效,建文帝屡出昏招

朱棣及其下属的造反集团蓄谋已久,意志坚定,反应迅速,并且每次都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策。

虽然燕军野战能力比建文帝的政府军要强,但是毕竟人数不占优,并且在政治上也不占主动优势,在南下的过程中,攻占济南,东昌等地损失惨重,行动受挫。

在靖难2年之后,仅能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很快朱棣就调整策略,直取京师,并一鼓作气攻下南京。而建文帝朱允炆却多谋少断,用人不当,指挥失误,一错再错。

甚至沽名钓誉,只想活捉朱棣,下达了“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旨意。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濒临险境,但是政府军顾忌朱允炆的旨意,投鼠忌器,将士们惧怕战后反攻倒算,既不敢伤害朱棣,又难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使得朱棣多次化险为夷。

例如在夹河之战中,在此战大量燕军被南军的火枪和弓弩所伤,朱棣的帅旗也被射得像刺猬一样;但是,由于朱允炆的禁杀之旨,朱棣本人反而安然无恙。

燕王运气好

不得不说造反是世界上风险最高的活计。即便是有上面三条原因,也不能保证朱棣一定能够靖难成功。有时候也不得不承认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

很多黑天鹅事件,使得建文帝对朱棣的抓捕,围剿都化为泡影,使胜利的天平向朱棣倾斜。例如,靖难之前,朝廷怀疑朱棣马上要谋反了,派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去抓捕。

结果张信听算命先生说朱棣是真命天子,不仅不去抓捕,反而给朱棣通风报信,使朱棣在免去牢狱之灾的同时,又做好造反准备。

在靖难南下的战争过程中,朱棣也多次面临飞来的枪弹和流矢,却无一击中,平安无事。可见,朱棣能够成功,也是有老天爷相助吧。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