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李世民在位多少年形成贞观之治(李世民在位多少年)

方应 分享 时间: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中国代封建社会中有雄才大略的一位明君英主。他在位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历史上称为 贞观之治”。

唐太宗依靠整个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管理国家,这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分析唐太宗的人才思想和人才政策,从而吸取和借鉴其精华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选拔人才一一胸怀博大,兼收并蓄

看重人才,视为栋梁。在封建主义社会,人才问题主要是官吏问题,要治理好国家,除了需要有一个英明的帝王之外,还需要有一批贤臣良将。唐太宗非常看重优秀人才,贞观2年他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理”,得士则昌,失人则乱”。

贞观13 年他又说过: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唐太宗把人才看成治国安邦的栋梁,这是他广求人才、重用人才的前提。

求贤若渴。广求贤才。唐太宗执政期间,曾多次下达求贤举才的诏令,足见他是求贤若渴唐太宗号召朝中大臣要善于发现和举荐人才,他自己也留心观察,一旦发现就破格提拔。贞观2年。

他对身为左、右手的重臣房玄龄、杜如晦说: 今为仆射当助联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他曾问及大臣封德彝举荐贤才的情况封说: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批评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洽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这就是通常说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可求全责备。马周是一个普通的文人。生性旷达不羁唐太宗从他的奏折中发现了他的才干,使他受到重用官至宰臣之一的中书令。

唯才是举,不避亲仇。遵照古人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道理唐太宗在贞观初年说: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仇嫌,不得不举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属官。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矛盾尖锐之时,他曾劝太子早下决心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为阶下囚。但唐太宗从各保其主、忠于主子的角度认识魏征的长处,而不计前仇,并加重用,使魏征官至宰臣之一。

对原太子府的其他文臣武将如王理、韦挺、薛万、冯立等也皆委以重任可见唐太宗的豁达大度。与此同时对亲属中确有才的人唐太宗也敢于大胆使用。

如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唐太宗想授予他司空的要职大臣高士廉以外戚不可重用的历史教训,加以劝阻长孙无忌,为避嫌也执意推辞唐太宗说:联为官择人唯才是举。今日所举非私亲也。

不分地域,不限门第。历来的帝王在用人上都有狭隘的地方主义和门阀观念。

唐太宗一改陋习。他出身关陇地主集团,但他克服了“关中本位思想”大量任用中原和江南的人士。他在位期间先后居相位的有25人关中贵族出身的仅有7人中原和江南出身的多达8人。

在门第方面,这些人大多数来自普通地主家庭。唐太宗在用人上打破地域和不计出身贵贱深得人心,对唐朝政权能够取得广泛的社会基础迅速稳定中原地区的政治形势起了重要作用。

使用人才一一重用贤才,知人善任

德才兼备,赏功罚罪。贞观初年,吏部用人,只重“言词刀笔”不重德行。唐太宗加以纠正。说:“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他对魏征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唐太宗选官的标准一是德即道德品质这是政治标准二是才即知识能力:三是影行即实际表现和民众的反映。在马周的提醒下唐太宗认识到一个州官的优劣,关系到几个县的治理好坏,因此,他亲自掌握州刺史的选任工作。

唐太宗还十分重视对地方官政绩的考核,他把州刺史和都督的姓名写在室的屏风上记录其功过得失以便根据实际表现及时升迁或贬黜。

知人善任。各取所长。能否知人和用人,是判断一个君主贤明与愚昧的重要尺度。唐太宗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人才观,他说过: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俗话说知人才能善任,唐太宗对他的大臣们的长短都了如指掌,任用时扬长避短,各得其所。

房玄龄擅长出谋划策,杜如晦擅长当机立断,二人任尚书省的左、右仆射,相得益彰,珠连合成为唐太宗治理朝政的得力臂膀。

一视同仁。民族平等,唐太宗对用兵征服的或主动归附的少数民族,都采取尊重的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尽量使用少数民族的首领和上层统治分子为各级官员。还让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在中央政府任职。

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被俘后。被任命为右卫大将军迁居到长安的突厥族各级首领多被任为将军,更有一些少数民族出身的人。竟进入了唐太宗的核心集团如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等。

这些做法,在历代以汉族为主的封建王朝中是绝无仅有的。唐太宗的民族友好政策。换来了一个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大帝国。

广开言路,兼听博采,隋朝灭亡的教训之一是隋炀帝的暴虐,使群臣钳口。唐太宗由此悟出必须求谏纳谏的政治主张。他问魏征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

魏征说:听则明,偏听则暗”并举例说明秦二世偏信赵高、隋场帝偏信虞世基结果不知天下反叛的实情,成为暗君昏主,以致身亡国灭。唐太宗对此引以为鉴。贞观初年他对群臣说:若人主所行不当。

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因此,他要求大臣们务尽忠说,匡救朕恶”并表示终不以直言意辄相责怒。”纳谏如流。奖罚分明。能否倾听臣下的批评,是君主能否招致人才的关键,也是人才能否尽其才智的关键。

唐太宗要竭力开创一个君明臣直的政治局面,他是以善于用人和善于纳谏互为表里的。贞观元年他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因而要求臣僚们 值言鲠议”。在他的鼓励下。朝廷上下直言进谏,成风气。

对纠正错误妥善治理国家起了重要作用。唐太宗重赏和提拔那些直言谏谏之士,批评和惩罚那些阿谀奉承之徒。

爱惜人才一一尊重信任,关心爱护

以身作则君臣同心。唐太宗特别看重君臣之间的团结一致。贞观元年他说过: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怎样才能使君臣志同道合呢?他认为君主应该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他说:君源也:臣,流也。

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何以责臣下之直平!必这正如我们现在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先正已然后才能正人。

唐太宗在执政前期和中期,在政治上能够听取大臣们的批评建议在生活上比较注意节俭这给文武百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使朝廷上下同心协力,廉洁奉公。

用人不疑不信谗言。封建帝王对官僚们必须信任器重官僚们才会尽心尽力。隋场帝是反面教员他为人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竞然杀了为相近20年的高颖扫灭陈国的大将贺若被隋文称为“一只臂膀”的薛道衡等许多文臣战将。

结果弄得众叛亲离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说:得贤须认,既认须信既信须终”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隔,实为国之大害也。”他接受魏征的建议:“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

有人密告魏征谋反,有人要告房玄龄,他不由分说把上告者处斩。如此做法,使大臣们对他忠心耿耿,放心大胆地为他尽忠效命。待臣以礼,爱护下属。封建君主不仅要会使用人才,而且要尊重和爱护他们。

唐太宗在这方面是一个模范。其一,他能够正确认识君臣之间的关系。魏征告之于孔孟的话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心腹: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类土,臣视君如寇仇”。

唐太宗对此深信不疑,引为座右铭。其二,他关心大臣们的衣食住行与生老病死。大将李动病了,他听说需要胡须灰配药,就立即剪下自己的胡须。魏征病重后,他不断地派人送去药品和食物并派人精心看护还两次亲临探望魏征死后他又亲临吊唁。

唐太宗如此尊重和关心身边大臣的生活疾苦,使文武大臣们感恩戴德都甘心情愿地为他鞠躬尽瘁。综上所述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有一套正确的人才思想和人才政策是封建帝王中的杰出人物。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