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老子和孔子哪个境界更高)

方应 分享 时间: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关系,一直被学者质疑,但是从诸多古书中,包括《水经注》,包括边哨的一些东西上都有记录,孔子是老聃的弟子。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关系,一直被学者质疑,但是从诸多古书中,包括《水经注》,包括边哨的一些东西上都有记录,孔子是老聃的弟子。

第一次大约在孔子17岁,见老子问礼。第二次就是《史记》记载孔子34岁这一年,被鲁昭公委派到东周首都洛邑拜老子,问道、问礼。第三次就是庄子记载,孔子为官前后,大约50到51岁,曾经到宋国沛地,见老子问学。

为何师徒二人的文化品格截然相反?

孔子的文化品格极为积极,最能代表孔子文化基调的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叫“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的原话。

他的意思是说,我明知道我做不到,我都会努力做下去。它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参与社会改造的文化态度。因此后世学者总结孔子学说用两个字,叫“入世”,进入的入,人世的世。

老子却恰恰相反,它的文化品格极端消极。最能代表老子文化品格的是在道德经中不断出现的六个字,叫“无为而无不为”。它的意思是:我一无所为却无所不为。

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我什么都不做,却把什么都做成了。我们今天听起来觉得这句话很荒诞,可老子的意思是:道派生了天地万物,却没有任何人见过到有任何多余的动作,这叫无为而无不为。

我们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老子的文化品格极端消极,消极到一无所为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老子的文化基调作了一个总结,跟孔子的总结恰恰相反,叫出世,出离人世的含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专门加了一句话,叫:道不同不相为谋。指的就是孔子和老子之间的“道”是不同的,尽管二者是师徒关系。

一语双关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34岁这一年,被司马迁详细记载,到洛邑拜老子为师。《史记》上有一段记载,我们会看见老子和孔子的对话。

孔子34岁见老子的时候,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你说的那些你总是挂在嘴边的,那个人死的连骨头都已经朽掉了,你提他干什么?这里所说的孔子常提的那个人,就是周公旦。

孔子说他动不动就梦见周公,周公是谁?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早年第一任宰相。由于武王克商以后很快就死掉了,而武王的儿子继承王位的这就是著名的周成王。成王年幼,全凭第一任宰相周公旦主持国政。而周公旦为西周建立整个礼制,也就是整个政治法统。周公旦奠定周朝礼制,史书记载叫制礼作乐。

孔子由于对周公、西周早年的封建礼制极其推崇,因此好梦周公。

老子又训斥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说,我听说一个好的商人,深藏若虚,财不露白,绝不显示自己很有钱。他说一个君子,即使只是有盛德,有厚德,他在外貌上也必须显得很谦卑,甚至很愚钝。老子说这段话什么意思?他显然是在批评孔子,过度张扬,四面宣教,然后把自己表达的太过充分,太过刺眼。

然后老子接着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就是赶紧把你身上的骄傲之气和多欲望的那个状态去除掉,把你的那个嚣张的气色和宏大的志向也都磨搓掉,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倒霉。大家可以听出来,老子对孔子全是批评的话。

我们下面看看孔子对老子的评价,《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说: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见龙也。

这就是著名的犹龙之说。他说:我今日见到老子,我终于知道龙是什么样子了,可见孔子对老子评价之高。

老子对弟子其实并没有给过高评价,全是批评的话,而孔子对老子这位老师却是至为尊重,视之为龙。

孔子说过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这话里暗含着别一重含义,就是孔子搞了一辈子都没搞清,老子道究竟是在讲什么?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思想之深厚。

关于主播

本课程不同于你之前看过或听过的任何哲学课。这是一门让你精神高潮的思想顿悟课。它不讲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追求博学,不“实用”。却能帮助你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整顿自己的思想。你将听到许多颠覆常理的观点,初时你会惊讶,然后你会思考,最后你会因为其中的洞见而尖叫。

没有人像王东岳这样讲课,他自由出入人类学、物理学、历史、宗教、哲学的门庭,用你秒懂的语言梳理从人类诞生到当代社会,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精华,从中国的儒墨法道,到西方的柏拉图、康德,两大思想线索,揭示东西方文化和社会差异的底层逻辑。

221381